Thursday, January 11, 2007

职业青年的生涯迷思与迷失

今天无意中看到了一篇文章,觉得不错,特地转贴于此与朋友们分享,尤其是那些感到迷失在人生的道路里的朋友。希望借此可以得到些提示,从而认清目标再上路。以下是文章的全文,共勉之。

一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每天早上八点出门,晚上八点回家。梳洗完毕,便一头栽进电视里的肥皂剧,嘻哈一轮过后边上床就寝。生活唯一的期盼,便是待周末来临,上街购物,狂欢一场---这样的生活方式,持续了六年。某一回大家谈起人生计划,这位看来“乐天知命”,平日笑声比任何人都嘹亮的友人才透露出他的惶恐---积蓄少得没有安全感,对目前的工作诸多不满,渴望转换工作。然而除了银行业,全然不晓得自己还可以从事什么;虽然对未来有所憧憬,却从来没有为这个憧憬付出任何努力。于是最好的适应方式便是“不去想”---因为越来越烦恼,越想越让自己没有把握。然而日子在流逝、人在麻木、生活还是依旧。。。

某个周末夜晚,和一群友人在闹市里的咖啡座闲聊。旁边是一所“迪斯哥”热闹非常。光顾的几乎都是年轻的都市男女,衣著光鲜,一眼望去尽是名牌服饰。一大群人排着长龙,鱼贯进入那狭小的幽暗的舞池。正好奇他们的收入与生活方式,朋友告诉我这些多半是来自外地的游子,靠刷卡来满足物质享受,实际上欠下一屁股债,靠还利息渡日。周末舞池里的扭动是唯一的精神慰籍。

一位朋友说他很想快快下班却害怕下班,因为不晓得该如何打发下班后的时间;很想找人谈谈,却不知道谁有兴趣他的话题;他想出外走走,却没有地方可去。。。 突然发现要从身边找出对生活不满意,不快乐的现代青年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们周围有着越来越多对生活感到模糊,不确定的上班族。好些人在生活及职场上过着“表面稳定“心里却未必安逸的日子---内心隐约流露着不安与燥动;追求感官刺激、繁忙热闹的生活背后是一种空洞和落寞。

吊诡的是,我们其实步入了一个更优渥的时代。和从前比较起来,新生代总是比上一代具备了更多有利的条件---更多的资讯、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工作经验、更丰富的职业类型、更多的自由、更多表现的空间、更多先进设备、更多的便利和享受。。。可是在这么多的“更多”当中,其实日子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过。 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并没有确保日子可以过得更快乐。

根据美国一项数据显示,98%的美国人工作并不快乐。他们之所以呆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不纯粹是基于经济需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知道自己能作什么”。在仅有2%快乐的美国人当中,心理学家发现快乐的主要因素既非财富、亦非成功,也不是健康或爱情。这些人都有着两个共同处:(一)知道自己要什么;(二) 自己朝着目标前进。

所以协助人们发现自己要什么,鼓励他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变成了生涯辅导和激励课程里的核心工作。“生涯”这个越来越流行的名词其实指的就是“人在生命历程中一系列角色的总合”。由于生命的历程涵盖家庭、学校、职场和社会的所有活动,因此不管喜不喜欢、乐不乐意,每个人在生命的舞台上其实都具备了多重角色。一些角色可能让人适应不良,倍感压力烦恼;一些角色可能令人欣喜雀跃,尽兴发挥。。。

所以一个人如何去选择、发挥进而扩展自己的角色或调整角色之间的矛盾以达至理想的生活实际上就是所谓的“生涯规划”。 或许是因为“规划”这个名词往往令人联想到一系列的“方法、技巧”,长期以来在企业培训里生涯规划几乎变成了一个机械式的过程---学员透过各种心理测验、评量工具来确认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进而选择目标,安排行动方案,以便和实际的工作世界谋合。

乍看之下,生涯规划仿佛变成了一个重理性、技术、缺乏“人味”,而且只侧重“职业选择”的过程,实际上不然。由于人具有心智(mental)、情绪 (emotion)、情感(feeling)与灵性(spirit),所以具备了寻找意义,实践自我的本能。因此生涯规划及辅导不能光在脑子(认知)的层次进行,还必须深入到心理的层次去发现个人的冲突与障碍--例如源自于早年家庭教育、束缚个人追求自我实现的种种情意结。 除此之外,协助个人建立坚毅的心灵、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营造均衡的生活、有效处理人际与压力,都变成了生涯规划里日愈重要的领域。

总而言之,有效的生涯规划必然是以“全方位”、“全人关怀”的理念与角度出发,以达至“更完整的人”的发展。 某一位作家说:美好的人生是拥有你所热爱的生活。美好的生活则是每天清晨醒来,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展身手。

我个人则认为有意义的生活不是“热闹地生活”而是 “热情地生活”。就让我们透过生涯辅导和规划厘清个人的迷思,让自己真正地为理想热情过活,而不是屈就于现实,让自己在热闹中浑浑沌沌地混日子吧!

李志祥

No comments: